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文字实录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宋健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高兴邀请到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田富祥先生向大家介绍全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我省珍贵历史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档案馆副馆长程大鲲先生、沈阳市档案馆副馆长李力钢先生,他们将一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下面,请田富祥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田富祥:

  首先,感谢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近年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工作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采取务实举措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115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4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5133个。档案馆、室库房面积50.4余万平方米,保存档案14681万卷(件),专职档案工作者3272人。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是服务全面振兴,助力三年行动。促进辽宁振兴发展是档案工作的政治任务。全省档案部门自觉向三年行动聚焦,深入开展三年行动档案归集工作,共归集首战之年档案4.2万件,攻坚之年档案归集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重点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来辽考察、辽宁企业大会、辽宁文体旅大会等事关全局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档案归集工作,全面记录省委带领全省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努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生动实践。围绕“文体旅融合发展”、“党纪学习教育”等全省中心工作,编写《辽宁档案资政》,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获省领导批示10余次。

  二是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是档案工作的政治使命。我省红色档案资源富集,依托红色档案资源,各档案馆编辑出版了《丰碑——红色经典档案文献图集》等红色档案编研成果50余部。《丰碑——红色经典档案文献图集》一书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辽宁好书。举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档案中的大连红色记忆”“丹东红色印记”等多个红色主题展览,年接待参观群众5万多人次。省档案馆和14市档案馆共同编撰的辽宁“红色六地故事集”即将出版。利用红色资源,全省各级档案馆与大中小学深化馆校共建,合作开展档案思政课、开学第一课、假期研学等活动,讲好辽宁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振兴发展汇聚精神动力。

  三是征集三线建设档案,留存援建记忆。记录辽宁历史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职责。从1964年至1980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中,辽宁以“共和国长子”的家国情怀,输出了大量人才、技术、设备,展现了辽宁的责任担当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留存好这段珍贵历史,省档案馆成立工作专班,抽调骨干力量,重走三线路,由馆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赴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市),抢救性开展辽宁支援三线建设档案征集工作,收集相关档案史料2万余件、采集口述视频500余人次,编制了《辽宁支援三线建设企业名录》,全面记录辽宁支援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为三线建设和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与省政协文史委合作编辑出版了《根·本·魂——聚焦辽宁三线建设亲历者》一书,该书获评2025年第一季度辽宁好书。目前,三线建设相关档案的研究利用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四是加强保护利用,推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内在要求。省档案馆馆藏各历史时期档案共170余万卷,其中唐代档案6件、明代档案1077卷、清代档案16万卷,清代皇室档案1万余册,特别是馆藏满文档案6.16万卷,数量位居全国省级综合档案馆之首,这些珍贵档案古籍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瑰宝”,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依托这些文化经典,省档案馆已编纂出版相关书籍170余种、1400余册。其中编译出版《满洲实录》等满文档案汇编24部、390册,为开展清史、边疆史和满族文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档案支持。积极推动档案活化利用,与《兰台世界》深度合作,开辟清代档案研究、旧政权公文解读等专栏,去年共发表有关历史、文化研究文章60余篇。深入挖掘档案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开发辽“印”、辽“韫”、辽“宴”、辽“艺”四个系列98类档案文创产品,为文体旅融合发展贡献了档案之为。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为民服务。服务人民群众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扎实推进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加大对户籍、学籍、生育、等民生档案的接收及开放力度,积极帮助群众解决核实工龄、学历,认定婚姻、户籍,办理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急难愁盼问题。为方便群众查档,建成集掌上查档、百馆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查档大厅”,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触手可及”的查档服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全省115家综合档案馆已全部接入该平台,群众查档更加便利。截至2024年底,全省依法开放档案目录达1930万条,全年服务群众查档40余万人次。省档案馆的档案利用中心被评为首批“清风辽宁政务窗口”。

  六是培育档案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档案人才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六大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之一,近年来省档案馆切实加大档案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档案托裱、古籍修复等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目前,全馆已形成百人档案修复团队,其中近50人能够修复重度破损档案。“十四五”以来,全省共有42名同志被评为国家级档案专家、工匠型人才和青年业务骨干,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省档案馆针对馆藏满文档案丰富的现状,加大满语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目前全馆满语专业人才达到9人,十五五末将达到15人左右,确保档案事业后继有人、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下面,按照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我着重向媒体朋友介绍我省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关情况。

  2000年,国家档案局启动实施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近年来,辽宁各级档案部门认真筛选我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前不久,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我省有2组珍贵档案成功入选。至此,全省已有9组珍贵档案入选《名录》。其中,辽宁省档案馆7组档案入选,分别是2002年、第一批入选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案和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实录稿本;2003年、第二批入选的戚继光签批的申文;2015年、第四批入选的盛京内务府册档和“慰安妇”档案;2023年、第五批入选的盛京内务府稿档;2025年、第六批入选的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沈阳市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为2025年、第六批入选的1911—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朝阳市喀左县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为2003年、第二批入选的图琳固英族谱档案。省档案馆馆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还于2010年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这些珍贵档案,时间跨度悠远、主题特色鲜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从历史价值看,我省入选的档案文献横跨唐、明、清及近代,历史最悠久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案,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具有补史之阙、证史之实、存史之真的重要作用。从时代价值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入选的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和“慰安妇”档案,以无可辩驳的第一手“实证”,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时刻警醒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凝聚起矢志复兴的磅礴力量。从文化价值看,入选的“盛京内务府”系列档案、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图琳固英族谱档案涵盖了皇室事务、地方经济、旗人管理、方志舆图、边疆治理、民族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既是满蒙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也为考古学、民族学、人口学以及边疆史研究提供了档案史料。

  入选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不是目的,而是开始。下一步,我们将在文化保护传承和档案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全力推动我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加强统筹管理。建立辽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申报中国档案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建构“蓄水池”和“储备库”。把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列入我省“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确保绝对安全、有序利用、永续传承。

  二是加强宣传阐释。采取拍摄专题视频、项目结集出版、举办专题展览、开发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展示我省入选档案的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提升知晓度。

  三是加强合作开发。档案部门将与图书馆、博物馆、社科院、高校等单位深度合作,广泛吸纳知名文献学、历史学专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开发,着力讲好档案文献遗产的“前世今生”,深入挖掘历史和文化价值,形成多元化的“大保护”“大传承”“大宣传”的工作格局。

  四是加强档案保护。省档案馆把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修复作为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组建修复专班,对入选名录的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中的破损档案开展抢救性修复,决心以一丝不苟的匠心守护好历史记忆、赓续文化根脉。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宋健

  谢谢田富祥先生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记者朋友们举手提问。

  辽宁日报记者:

  馆长您好,刚才在您的介绍中了解到我省已建成辐射全省的“网上查档大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一创新做法以及为群众查档带来的便利。谢谢!

  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田富祥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我们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过去一个时期,群众查档经常面临现场查档手续繁杂、异地查档来回奔波、档案馆间存在资源壁垒等一系列难题。解决群众查档难是全省档案部门,特别是省档案局、省档案馆领导班子时时放心不下的“心头事。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组建工作专班,坚持问题导向,历时1年建成了全省“网上查档大厅”系统。“网上查档大厅”集身份认证、查档受理、掌上查档、预约到馆、不见面登记、线上出证、后台管理及百馆联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查档群众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一号申请、一次登录、一网办理”,并根据档案内容性质,通过线上查看、线下邮寄和到馆自取等方式获取档案。“网上查档大厅”的查询内容涵盖婚姻、劳模、大学生派遣、独生子女、退伍军人、企业职工调配、农村建房审批、林权证存根等档案。该系统自去年9月开通运行以来,全省已有2800多名群众进行线上查档,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央广网记者:

  您好,刚主发布中介绍沈阳市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我想具体了解一下沈阳市档案馆此次入选的档案情况以及下一步的保护利用工作打算?

  沈阳市档案馆副馆长李力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沈阳市档案馆馆藏《1911-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该组档案源自沈阳县公署全宗,共590件,包含文字、图示、实物等,涵盖主权侵犯、经济掠夺、军事扩张等内容,系统披露了日本组建满洲开发队、私设警察机构、测绘土地、搜集情报等早期侵略细节,全面呈现日本“有组织、多维度”的侵略架构,为解析日本侵华战略根源和轨迹提供了唯一时序性实证,助力辽宁构建起完整的抗战历史脉络,有力驳斥了“九一八事变是突然爆发”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的历史真相,对于唤醒民族创伤记忆,凝聚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使抗战精神成为当代人的奋进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开展日本侵华战略布局等领域研究提供了关键原始记录。

  下一步,沈阳市档案馆将以该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契机,努力实现档案的创造性转化。一是推动档教融合,开发“档案里的抗战故事”读本,开展“档案研学”活动,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二是推动档文融合,推出“云端档案展”“奉天档案有声故事”,让档案从“文献”变为“文化符号”。三是推动档旅融合,设计“奉天抗战档案寻踪”主题研学路线,助力沈阳红色文化旅游。

  总之,沈阳市档案馆将努力让档案从库房走向社会,从历史走向现实,在守护记忆中凝聚民族力量,在传承精神中开创美好未来。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想请问程大鲲副馆长,这次基于什么因素选择《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申报第六批档案文献遗产,这份档案有哪些特殊价值?

  省档案馆副馆长程大鲲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是清乾隆元年至宣统元年间,三姓副都统衙门管理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等地区时,与吉林将军衙门及其他衙署之间往来文书的抄存档册。该档案主要以满文书写,共计483卷(册)、19995件,记录了三姓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自然生态、对外交涉等方面的历史状况,是清代东北军政机关较为系统、完整、连续的地方衙署文书档案抄存。“三姓”核心区域为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因清初赫哲族努叶勒(卢氏)、葛依克勒(葛氏)、祜什哈里(胡氏)三姓聚居而得名,是清代东北边防重镇和满族发祥地之一。《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集中反映了清政府对三姓地区的有效管辖,是研究三姓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移民开发与人口状况、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第一手原始珍贵史料,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史学价值。该档案记录了衙署履行军事职能、管理旗务、治理边境、处理涉外事务的史实,是研究东北边疆史的重要史料。该档案大部分以满文记录,也是研究满文文书用语的宝库。下一步,辽宁省档案馆将进一步推动该档案的科学保护、系统整理、深度研究和开发利用,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档案力量。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宋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关注与支持,请大家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