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推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保障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深化气象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标准,加快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总体目标。到2017年,在全省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技术领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时率、气象信息发布覆盖率和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先进水平。
二、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与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三)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推进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助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完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防雷装置检测覆盖率和执法监督到位率达到100%。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接收设施建设,丰富预警信息发布形式和手段,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加快推进各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做好中国气象频道的落地插播工作。到2017年,全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覆盖所有乡镇,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稳定在85%以上。
(五)提升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粮食生产、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城市运行、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发展海洋运输、海上作业、沿海养殖等海洋气象服务,加强林业和旅游气象服务,做好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辽宁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76号)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要求,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估和影响评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能力。开展雾、霾、沙尘暴、大气降尘、酸雨等环境气象事件的监测、预报预警及影响评估,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气象监测评估。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立省、市、县及区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协调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提高10%至15%。
三、强化精准化气象预测预报能力
(七)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度。完善精细到乡镇的暴雨预警业务,建立乡镇强对流天气(雷电、冰雹、短时大风)预警业务。开展大城市精细到城区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警业务。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开发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速公路大雾易发路段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到2017年,实现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平均提高到30分钟以上,平均准确率达到85%以上。
(八)加强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完善集约化的预报业务流程,开展精细到城区、乡镇和重点区域的天气预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定量降水估测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设,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延长暴雨、暴雪、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见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针对性。到2017年,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75%以上,30天内天气过程预测准确率达到75%以上。
(九)提升专业专项气象预报水平。加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能力建设,开展针对农林牧主产区的农用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完善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旅游景区、沿海港口及海区的气象预报业务。建立核泄漏应急气象预报预警和有毒(害)气体扩散应急预报预警系统。
四、强化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及基础设施建设
(十)加快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统筹规划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地基空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陆地、海洋气象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度。加强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气象观测设施建设。完善海洋气象、交通气象、环境气象、农业气象等专业观测网建设。推进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提高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化水平。
(十一)提升气象资料处理和共享能力。建设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完善应急备份传输手段,强化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提高资料可用性。完善部门间资料共享交换机制,加强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资源、环保、水利、海洋、民航、气象等部门之间的资料、信息共享和会商联动。
(十二)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基层台站建设。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各市、县(区、市)政府要按照《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623号)规定,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当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加快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业务功能布局,建设集约化、标准化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到2017年,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100%。
五、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十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御管理等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落实各项主要任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组织开展督促检查。省气象局要组织制定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十四)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全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加快推进气象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领域地方气象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十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沈阳经济区城市气象服务、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事权划分,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的公共气象支出责任,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以及基层台站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除中央财政投入外,地方各级财政应该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气象现代化保障机制。
(十六)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加快气象科技创新,重点加强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大气环境、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健全地方气象机构,合理安排人员编制。以提升队伍素质和完善专业结构为目标,以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