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是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主管、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并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坚持“传达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 准确刊载公开发布的省政府规章、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和省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内容,是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权威发布平台。《政府公报》刊登的各类文件与正式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向社会公开。纸质公报向全省乡以上各级党政机关,社区、村(居)委会以及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 政务(行政)服务大厅等政务公开机构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发放,公众、社会单位可到省、市、县(市、区)档案馆、图书馆、政务(行政)服务大厅查阅。也可登录辽宁省人民政府官网, 或关注“辽宁发布”微信公众号,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随时获取政府公报。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文件
辽委办发〔2017〕48号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中)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7月19日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77号)精神,更好发挥职称制度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引导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立足服务辽宁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科学评价、以用为本,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打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束缚,放开放活人才管理,向用人主体放权,给人才发展松绑,加快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监管有力的职称制度,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更好地吸引、留住和使用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职称工作领域“放管服”改革。坚持综合管理、监管服务与职称具体评审事务分开,着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作指导、协调落实、评审监督和综合管理服务上来。
  (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公立医院、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按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由用人单位自定标准、自主评审、自主发证。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分布较散、参评数量较少、评审成本较高的职称系列相关专业类别,用人单位不能开展自主评审的,由省直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中小学、工程、农业、经济、卫生、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系列相关专业类别,赋予各市高级职称评审权,根据实际情况由用人单位自主评审或市直有关主管部门负责评审。
  (三)严格执行国家职称系列和层级规定。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的规定,不得自行设置职称系列。对国家新设、整合、取消的职称系列,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及时作出调整。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层级,其中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也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助理级。
  (四)调整完善职称评审专业。坚持职称系列内设置评审专业的基本制度框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和三次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开展职称评审专业“立改废”工作。按照大力发展工业八大门类的有关要求,科学设定装备制造、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电子信息、纺织、医药等领域评审专业。针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增设生物技术、海洋、金融、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物流、通信、旅游、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评审专业。
  (五)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本着“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单位可自定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和地区标准。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将科研成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不再作为职称申报和评审的前置性必备条件。坚持分类评价的改革方向,根据基础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应用技术研究、农业、医疗卫生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才的不同特点,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基础科学研究侧重知识创新、理论探索、学科发展等学术领域的前瞻性和同行认可;教育教学侧重教书育人、教案、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技术侧重转化、示范推广、标准制定、专利、工程方案、设计文件和经济效益等市场评价,着重突出把论文写在生产业务领域流水线上;农业侧重在农田上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等;医疗卫生侧重临床实践、病例和治病救人;哲学社会科学侧重思想政治性、创作作品和社会效益。
  (六)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
  (七)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渠道,积极满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需求,促进职称服务便利化。对特殊经历、特殊岗位、特殊专长、特殊业绩、特殊贡献等专门人才和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特殊评价或单独评审。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根据条件可申报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八)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质量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紧密结合辽宁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着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持续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九)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相结合。用人单位要坚持以用为本、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原则,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没有全面实行岗位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以及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的评价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制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地区、省直有关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和本实施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认真贯彻落实,确保职称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二)加强配套政策制定落实。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称系列设置、政策标准制定、评审质量、结构比例控制、按权限受理申报等工作要求,会同用人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职称工作配套政策措施,2017年正式启动实施,3年内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三)加强服务保障。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职称政策解读、协调落实、宣传和舆论引导等工作,认真做好制度建立、政策咨询、答疑解惑、投诉受理等服务工作,积极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便利化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评价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引导鼓励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有序承接具体评价工作,为职称评价提供服务。
  (四)加强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坚持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实现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加强对评审单位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将暂停或收回评审权。加强评委会设立核准备案工作,严格落实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建立健全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做好评审结果监督管理工作。依法清理规范各类职称评审、发证和收费事项,严厉打击假冒职称评审、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