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报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06〕8号)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面向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求真务实。使科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起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惠及广大农民的作用。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坚持以人为本。让农民掌握技术,使科技走进千家万户。
4.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行动目标
到2010年,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引导科技资源向农村集聚,造就一批植根农村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团队和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乡土科技人才,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科技素质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开发和推广农村新能源、医疗卫生、饮水安全等方面的适宜技术,建立一批适应我省农村的成熟模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卫生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开展现代农业科技行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按照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速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实施良种工程。每年引进100个名特优蔬菜、果树、花卉、经济作物及畜牧、水产新品种,选育推广50个优质专用、高产高效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及林木新品种。
2.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针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对粮、畜、渔、果、菜五大优势产业和油、花、菌、药、林五大特色农产品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建立设施农业高效安全生产示范基地5个,畜禽安全无疫病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区5个,海珍品、浅海滩涂贝类增养殖和稻田渔业生态养殖技术示范基地5个,无公害优质出口水果示范基地5个,GAP标准道地药材示范基地5个。
4.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培育100个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技术合作等产学研结合方式,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造100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促进县乡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培育行动,为县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大力培育“一县一业”的特色经济,在未来4年内,重点支持大石桥镁制品、法库陶瓷、桓仁中药、凌源花卉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一县一业”特色支柱产业的形成。
1.建立特色产业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特色产业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2.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省、市、县三级科技主管部门联动,支持企业围绕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尽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3.鼓励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吸纳来自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把县域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4.加大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打造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外公司在基地内投资建厂;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优势品牌,提高特色产业基地的国内外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开展科技惠民行动,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开发推广秸秆造气、秸秆造粒、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技术,建设生物质能源科技示范基地,建成10个示范村,解决农村柴垛问题,为农村新能源建设积累经验。
2.实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在庄河市、本溪县、西丰县、阜新县、建平县、大洼县,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为每县筛选出15至20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卫生技术,开展卫生技术培训,推广农村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适宜诊疗技术,显著提高示范县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建成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适宜技术推广重点医院(科室),培养出一批适宜技术推广医生,降低农村患者的疾病负担。
3.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示范。针对我省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存在的铁锰含量严重超标、氟含量超标和地下水污染问题,解决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除铁除锰、新型除氟过滤和高效苦咸水淡化等关键技术,在黑山县和台安县示范应用。
4.开展村镇建设实用技术研究和示范。针对村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建筑设计水平不高、技术含量低、用地不集约和住宅耗能高等问题,研究开发节能省地、实用安全、经济环保、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村镇住宅,建设一批科技示范村镇。开发粪污无害化处理低成本、高效益技术,在国家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和抚顺市示范应用。
5.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组织百队千人科技扶贫活动,组织辽宁高级专家振兴服务团农业团成员,深入全省77个涉农县(市、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指导贫困农民合理开发资源,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贫困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每队每年培养50个科技示范户,培训1000名贫困农民。各市要组织当地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扶贫服务队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四)开展农村科技服务行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农民素质提供科技支撑。
1.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各县(市、区)建立长期合作共建关系,并派出科技特派团。各县(市、区)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与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结成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并取得报酬,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深入农村为企业和农业生产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让他们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带领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2.实施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在农村种养殖科技示范户中选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青年农民进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接受以需求为导向、半年制、非学历的技术培训,结业通过考试和技能鉴定,颁发国家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到2010年为全省每村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实现村村都有懂科技、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科技人才。
3.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建立以国家星火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为龙头,以各地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骨干,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部门相互配合的新型农民培训网络。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各地实际,采取现场培训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转岗致富能力。
4.加强科学技术普及。选择30个村建设村级科普基地,以电视教学、信息网络、科普画廊、科普实用展具、科普图书等形式,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之冬、科普大篷车等活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大规模群众性科普宣传,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法律政策常识、健康卫生等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5.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业新品种、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专家数据库和星火科技信息网,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让科技特派员、农民科技经纪人、农民技术员在信息平台上建立自己个性化的互动信息网站,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五)开展科技进步示范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探索适合我省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1.开展科技进步示范县乡活动。在全省范围内选择5个县、50个乡,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共建关系,广泛开展县乡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互惠互利的技术合作,打造核心企业,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特色经济,并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技术指导、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等方式,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新能源、节能住房等先进适用技术,使县乡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实施科技进山增效示范工程。在我省东部山区的清原县、桓仁县和宽甸县开展科技进山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新宾县和本溪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山村”建设。通过技术引进、推广和开发,推动经济林、山药材、山野菜、林蛙、食用菌、马鹿等特色山区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山村环境生态化,山村经济产业化。
3.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阜新、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科技园区聚集。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科技龙头企业。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是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省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要实现省、市、县联动。各市、县都要把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从组织领导上提供有力保障,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协调,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各县(市、区)要把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的任务作为领导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参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搭建有利于解除科技人员后顾之忧的政策平台。制定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的相关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特派员选派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环境。
(三)多渠道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的投入。
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农民等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加强宣传,营造舆论环境。
及时总结各地、各单位在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舆论环境。
省科技厅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二日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