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冷镇木头营子村的一处土地整理项目区看到,在碧蓝的天空下,平整的稻田如同画卷铺展开来,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收割、脱粒……饱满的谷粒顺着高高的筒柱欢快地滑进运输车里。
这里是彰武县柳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项目区,由阜新市政府和辽宁水资源集团于2020年联合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眼前所见的是二期项目中编号为14的地块,实施总面积为436亩。经过一季的劳作与期盼,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仓廪实,天下安。饱满的谷粒和幸福的笑脸,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为了让“藏粮于地”更好地落到实处,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以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引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黑土地、耕地保护力度,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全面落实7603万亩耕地和625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近日,在阜新市彰武县大冷镇的“水田湿地”项目区,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收割。
在阜新市,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9.3%,占辽宁省沙化土地面积的44.7%,全市有52个乡镇的群众生活在沙化、荒漠化地区。其中的彰武县甚至被称为“沙都”,由于气候干旱少雨,且靠近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沙地南缘,受风沙侵蚀严重。一遇刮风天气,飞沙漫天,当地人饱受风沙之苦。如何改善这一状况,治理好沙地、利用好沙地,成了当地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经过调研论证,阜新市决定在柳河流域沿岸开展旱田改水田的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与辽水集团的合作由此拉开序幕。
“起初的目的是治沙,从生态角度引入水资源治理沙地,达到‘以水含沙’的目的。”辽水集团生态公司总经理说道。在阜新市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彰武县自然资源局把柳河沿岸群众的沙地集中起来,流转给辽水集团,近3000户农民共流转土地4.5万余亩,预留土地1.7万亩。辽水集团以闹德海水库为主要水源地,地下铺设管线,地上平整沙地,随后接入水源泡田、打浆、灌溉,硬是把低产低效的沙地建成了水稻田,并与柳河流域治理结合起来,成为“水田湿地”项目。
彰武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介绍说,该“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工程总规划面积6万亩,主要分布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和冯家镇境内,“2021年‘水田湿地’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改造面积1.14万亩,形成水田指标1万亩。今年又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设,改造面积6834亩,预计形成水田指标5800亩。”
在大冷镇,可以看到稻田之间沟渠纵横、四通八达。“因为是沙地,项目完全靠铺设管道供水灌溉,已铺设管道几十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千余座。”辽水集团生态公司副总经理说,“管线投入约1.6亿元,亩均投资2万多元。”巨大的投入,换来了土壤质量的提升,一期工程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由改造前的11.9提升至11.6,增加粮食产能30万公斤;二期工程预计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由改造前的11.7提升至11,可增加粮食产能43万公斤。
今年68岁的王炳军是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他一直在项目区务工,主要负责看管水田里的水。谈起现在的生活,他高兴地说:“有了这个项目,环境变了,生活好了,比以前强多了。从前一到春天就起风沙,现在沙地变稻田了。我家每亩地收入700元,我每月在项目区务工收入4000元。”
“以前是‘望天收’,实施‘旱改水’工程后,沙地变成了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而且,项目的湿地效应达90平方公里,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春耕的时候常有候鸟来到水田,经常能欣赏到‘鹭鸟伴春耕’的美景。”说起这个“水田湿地”项目,辽水集团生态公司总经理既欣喜又感慨,“我们当初为了这个工程,没日没夜地干,现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由衷感到欣慰。”
柳河流域土地整治只是阜新市积极探索耕地建设新路径的一个缩影。面对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局面,2022年,阜新市还开展了细河区四合镇太平沟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土地平整工程3000亩,村民从破旧民宅整村搬迁到新建的楼房,过上了新生活。腾出的宅基地则被复垦为耕地,种植花生1000亩、水稻500亩、大豆等作物2500亩,太平沟村日益产业兴旺、村容美好、民生幸福。
沙地变良田,盐碱地亦可变良田。在营口市,1500余亩低产盐田成了“米粮川”。
营口是辽宁的6个滨海城市之一,因为靠海,盐碱地较多。营口市现有耕地167万亩,同时有盐碱地约16万亩。其中,营口低产盐田因从前为盐场晾晒海盐之地,土壤质地黏重,pH值达7.5左右,含盐量在16‰~94‰不等。如此高的含盐量,普通农作物很难种活,一度卡住了当地农业生产的脉搏。
如何从耕地增量上下功夫,向盐碱地“要”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的重要途径。为此,营口市政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低产盐田复垦事宜。最终议定对营口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约1.5万亩低产盐田进行复垦再利用,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治理和改善土地盐渍状况,有效增加耕地,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
2019年,营口盐田土地复垦项目开始实施,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2673.43亩,可复垦为水田的耕地有1700亩。项目先是利用秸秆翻埋快速催腐、增施生物有机肥等方法加速土壤熟化,然后经过旋耕、耙平等工序,因地制宜开展深度整治,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土壤地力明显提高。一年多的探索和综合治理结束后,经过测试,盐田的含盐量大多降到了3‰以下。同时,其他有机质的含量明显增加,基本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近3年来,营口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废弃或低产盐田进行复垦改造,使其成为11等水田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547.55亩,并建设了配套水利设施。之后,相关公司引进、筛选耐盐水稻品种开展试种,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试种的试验田有300余亩,试种全国多地耐盐碱水稻共计26种,亩产达250公斤~500公斤,在2022年全面种植后,平均亩产达到571.4公斤,实现了“一年变良田、两年创高产”的目标。
眼下,营口盐田土地复垦项目区稻浪滚滚,呈现一派丰收美景。昔日的盐碱地,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米粮川”。
盐田复垦,不仅带来了粮食产能的增加,而且增加了耕地指标,有效推进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营口市通过盐田复垦新增耕地1547.55亩,获得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547.55亩。“守牢耕地红线、促进粮食增产,营口盐田复垦项目意义重大。未来,将以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营口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科科长介绍说。
一地一域的发展,是全局全域的缩影。近年来,辽宁持续推进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目前已开发利用盐碱地约700万亩。
万物土中生,有地斯有粮。粮食和耕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新征程,辽宁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严峻,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把耕地保护作为“国之大者”,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底数和分布,加强沙化耕地治理,有序推进生态退耕,严格黑土地保护利用,全力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力推进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土地复垦整理与严格土地执法并进,优质良田与绿色生态共美,辽宁省的耕地保护工作充满活力。立足新征程,冲刺四季度,当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保持着“逢旗必夺、逢优必争”的精神状态,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以及7603万亩耕地、625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持续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更多“辽宁粮”。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