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内,一场公祭仪式庄严举行。百余名阜新青年、机关干部与社会团体代表手捧白菊,凝望着展墙上斑驳的历史脉络,回望那段被血泪浸透的记忆。
展厅内气氛肃穆,馆长常天通解说声音低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阜新煤矿的疯狂掠夺愈演愈烈,在“要煤不要人”的残暴政策下,7万余名矿工的生命消逝在黑暗的煤层深处。骸骨堆叠的“万人坑”,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
但矿洞深处的黑暗,锁不住奔涌的热血。在展厅循环播放的下菜园子暴动影像中,晃动的煤油灯影与复原场景里飞溅的火花交织,瞬间将人拉回那个惊心动魄的秋夜。自1941年起,日寇将抗日志士、战俘及抓捕的青壮年押至阜新煤矿强作劳工,他们被称为“特殊工人”。面对野蛮压榨与非人待遇,“特殊工人”奋起抗争,李振军、朱韬等12名党员在严密监视下秘密串联,将特殊党支部的火种播进受压迫者的心田。1942年9月2日深夜,新邱采炭所下菜园子的292名“特殊工人”毅然暴动,铁锹劈开镣铐,菜刀砍向电网,怒吼声在矿区上空炸响。67人冲出牢笼,5人倒在血泊中,更多人在酷刑下坚贞不屈、惨死狱中。137具遗体被侵略者草草掩埋成一座新坟。如今的抗暴青工遗骨馆,将这段浸血的抗争史凝固成不可磨灭的坐标。采访时,几名学生垂首伫立,目光里映着的,是先烈们宁折不弯的脊梁。
改陈提升后的展馆内,红色印记愈发鲜明。纪念馆为“特殊党支部”开辟了专题展区,李振军、朱韬的半身塑像目光如炬,凝视着他们用血肉守护的土地。参观者轻声感慨:“这样的历史,绝不能忘。”常天通说,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次,他们还常年带着“烽火特支主题展”走进社区。
不久前,99岁的张振英老人专程从北京回到这里。84年前,他就是一名被押进矿洞的“特殊工人”。1942年的小年夜,他瞅准看守松懈的间隙,成功逃出矿区,一路乞讨找到党组织,成为抗日游击队里的勇猛战士。如今重踏故地,老人的手指抚过展墙上“特殊工人”的名单,眼里泛起泪光……
站在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碑前远眺,现代化城市风貌尽收眼底。一侧是万人坑的森森白骨,另一侧是今日的繁华景象,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冲击着每个参观者的心灵。从万人坑的恸哭中站起的人们,将在铭记历史中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砥砺前行。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