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
——丹东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5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这是一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的寻访——组建《铭记》创作团队,从201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抗美援朝口述历史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6年来,辗转全国各地行程逾20万公里,采访了志愿军老战士、抗美援朝英雄模范600多人,真实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探访15省38市,形成30余万字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实录、300余条采访视频,以寻访内容为基础构建的抗美援朝精神课程群,让2380名学子完成了与571位“最可爱的人”的“青春对话”。

  一座城,一群人,不约而同地专注于一件事。这件事,是走得再远,也没有忘记“最可爱的人”,自觉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这座城,是抗美援朝英雄城市——丹东。

  铭记,是最好的缅怀

  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塔巍峨矗立,塔基下不时有游客驻足凝视;鸭绿江断桥上,斑驳的弹孔清晰可辨,时常有家长指着桥面,给孩子讲述当年的炮火纷飞。

  翻开游客的“必带品”《红色之旅——畅游英雄丹东》小册子,首页就是《丹东红色旅游打卡地》地图,国门、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毛岸英纪念馆等打卡地一目了然。循着地图探访,仿佛与历史隔空相望。

  行走丹东,“红”的底色处处可见、可感可知。这里,是抗美援朝出征地。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丹东成为祖国战略大后方的最前沿。为了全力支援前线,丹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特殊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给丹东留下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来自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信息显示,丹东现有烈士纪念设施21处,包括陵园17处、其他设施4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1处、市级保护单位2处、县级以下18处。总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共安葬4907位烈士。

  为更好保护英烈名誉和荣誉权、英烈纪念设施和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丹东市形成了人大、检察机关等部门联动监督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常态化巡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使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和保护置于法律监督之下。同时,全市各地烈士陵园不断擦亮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每年组织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参加教育活动100余场,接待人数超过4万人次。

  为了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的故事,丹东市先后抢救修复志愿军入朝浮桥遗址等抗美援朝遗址遗迹124处;对于已发现的文物,采取科技赋能数字化保护、分类开展日常养护、推进重点保护工程等措施进行深入保护。除了加强保护,丹东市还加深对抗美援朝文物的研究和发掘利用,以厚重其红色文化价值,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文物保护进展,提升公众关注度。

  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博物馆中国》《走近真迹》及“共和国印记”丛书发表文物研究文章,深化学术内容传播,精选21件新征集代表性文物展出,策划推出《砸向侵略者的火力铁拳——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专题展》《胜利的凯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音乐专题展》《“悬壶”报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医疗工作专题展》等7个专题展览;宽甸满族自治县在明长城宽甸六堡博物馆“长城精神”展区设立“钢铁长城”单元,精选22件/套抗美援朝文物,使长城精神与抗美援朝历史有机衔接……

  动人的传承场景,同样出现在辽东学院的大思政课堂里。“战火中的书信”主题思政课即将在10月25日上演,彩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母亲大人,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随着讲述者念出黄继光烈士的家书,周围鸦雀无声,唯有窗外的风轻轻拂过。泛黄的信笺通过多媒体技术“活”了起来,烈士的初心与青年学子的赤诚缓缓贴合。

  这样的思政课,早已成为辽东学院的“金字招牌”。早在2024年,学校就推出“战火中的歌声”思政课,伴着激昂的军歌,毛岸英、孙景坤等英模的故事娓娓道来;师生们还接力前行,寻访571位志愿军老战士,整理出30余万字口述历史。

  “这些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老战士们用生命写下的教材。”参与寻访的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李春冉说,每次听老战士讲起当年的战斗,都觉得自己的青春有了更重的分量。

  也正是这更重的分量,让辽东学院10年来主动要求参军入伍的学生达到833人,在部队立功受奖112人;153名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3228名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633名医学毕业生到全国39个县356个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基层守护人民的健康……

  奋进,是最好的传承

  如果说铭记传承铺陈着丹东的过去,那么奋进争先则连接着丹东的现在和未来。

  10月的丹东,鸭绿江水静静流淌,江风里仿佛还回荡着75年前“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飞越鸭绿江360极限飞球”影院内座无虚席。当IMAX级球幕上战机呼啸而过,来自河北的游客张女士眼眶泛红。“像真的站在当年的战场上,终于懂了志愿军战士的难!”观影结束后,她又马上购票“二刷”,“要再感受一次这份震撼。”

  “飞越鸭绿江360极限飞球”是丹东市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项目,运营以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好评,旺季日均接待超千人。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历史‘活’过来,让游客不仅能‘看’历史,更能感受历史。”影院店长郭秋雪介绍。很多观影的游客都异口同声地向她反映,这种从战争到和平、从过去到现在的强烈对比与跨越,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让红色旅游从传统的参观瞻仰向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升级,是丹东把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的一个剪影。

  类似的剪影,其实还有许多。

  无论是从跻身国家级平台成为我省第七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丹东至韩国仁川国际客货班轮中断5年后全面复航、与吉利远程签约新能源商用车头部企业“落子”丹东等一个个标志性的事件;还是从向开放要活力,厚植创新“生态圈”,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又或是从努力把行动跑在企业、群众需求之前,自觉把群众期盼变成党委和政府想干、必须干好的事的诸多创新实践中,均能看出丹东在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指引下,不断守正创新,奋力续写“英雄城市”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的新时代传奇的坚实步伐。

  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将75年前“最可爱的人”的英勇事迹转化为当代精神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美的生态、更自信的步态向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日益培厚的目标快步前进,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历久弥新、永续传承,丹东,一直在路上。

编辑时间:2025-10-25   责任编辑:张丽捷 版本号:1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