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处 文明自成风
——营口市开启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新征途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润物无声处,文明自成风。

  8月的营口,草木葳蕤,万物竞秀。街道两旁,免费停车位整齐划一;十字路口,“志愿红”与往来行人相映成景;街角公园,人们在绿荫下闲话家常;背街小巷,路灯照亮了夜归人的路……营口这座新晋全国文明城市,16日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号召全市上下以归零心态再出发,开启品质跃升、全域创建的全新实践,迈上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新征途。

  2021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伊始,营口在全国地级提名城市中,还是排名倒数的“后进生”。这座城市的“后来居上”之路,为同类城市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文明水平提供了生动范本与深刻启示。

  由短期创建向长期涵养转变

  今年5月,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名单公布,营口喜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类别文明创建新晋数量均为历届最高。

  回望来时路,峥嵘岁月稠。从2009年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到2025年捧起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营口人接续奋斗了16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城市在短时间内实现颜值与气质的双重蝶变,营口是如何做到的?

  营口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本轮创建之初,营口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搞一阵风式的运动,要久久为功,以细水长流的文明浸润,赢得实至名归的荣誉。

  文明,是城市之魂。要让城市文明持续保鲜,关键要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把各县区、各部门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群众广泛发动起来,上下一条心、共下一盘棋。

  文明创建,重在顶层设计。成立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总指挥、14位副市级干部任工作组组长、74名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指挥部,9666名包保干部下沉社区,38.5万名志愿者全情奉献,带动全城人共同参与。

  文明创建,重在以制度化推动常态化。在全省率先出台《营口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9项城市管理法规,建立常态化巡查、无感化抽查等“十查”机制,形成一套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

  制度“固根本”、长效“抓落实”、创新“破难题”。营口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让创建过程无感无扰,创建成果有感有获,于“有无”之间尽显城市治理智慧,汇聚起一城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澎湃之力,开启一场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文明变革。

  从管理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

  实现从“追兵”到“标兵”的跨越,需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其核心是从管理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把群众需求当成家事。

  面对财力有限的现实,营口一方面将75%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另一方面问民需、解民忧,把城市文明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件件民生实事。

  辽河文化产业带怎么建?规划草案摆在红旗广场,请全城百姓提意见。老旧小区怎么建?居民说了算。风光小区改造前,社区工作人员挨家征求意见,九成居民不同意拆除楼前配属的仓房,政府顺应民意,重新调整了规划。

  在这里,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176个老旧小区改造中新增的每一处无障碍设施,是239条背街小巷整治后亮起的每一盏路灯,是10万个免费停车位带来的每一次便捷出行,是131个口袋公园里人们绽放的每一个笑容……

  老破旧变成幸福里。南湖社区居民张迪说:“我们一家三代住在这里,一出门就能听到老街坊的问候,心头暖暖的。”

  “搓衣板路”成了景观路。4公里长的智泉街,分布着17个形态各异的口袋公园,过去司机绕着走,如今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以打铁的劲儿,下绣花的功夫。营口在群众最不满意处攻坚,在群众最期盼处破题,大手笔开发42公里长辽河文化产业带,永远角湿地的鹤舞长空、牛耳广场的夕阳入海、辽河老街升腾的烟火气、营口老港的百年沧桑感,都被这条玉带串联起来。

  城市治理的智慧,体现在对“颜值”与“气质”的并重雕琢。营口通过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群众对文明创建越来越认同,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成为文明有礼的一员。

  从环境塑形向气质铸魂转变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营口从宣传引导、实践养成、文化浸润三个维度,将建城、治城和育人、树人结合起来,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以柔性劝导替代生硬说教,创作文明城市主题歌《只为你美丽》,全民共唱“幸福的家园,有我也有你”的主旋律。开设“马路学堂”,采取“安全宣传+警示教育+违法查处”的方式,把文明交通观念根植人心。开展“烟头不落地营口更美丽”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立吸烟亭、吸烟柱,让烟头“有去处”。由文明单位、爱心企业提供奖品,设立兑换点,为烟头“找出路”。采取“扔1捡10”措施,为烟头不落地“找办法”,在政府小投入、企业作奉献、社会齐参与、市民得实惠中,推动城市文明提升。

  群众在哪儿,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儿,实践活动就开展到哪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基础上,在银行网点、加油站、窗口单位等地延伸设立217个文明实践点、583个“雷锋驿站”、2条实践街、1条实践带,让实践活动全时在线、文明新风全域覆盖。

  一座城的动人底色,莫过于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眷恋不舍,让外地人跨越山海欣然奔赴。“辽河之夏”文化艺术季、微醺音乐会、“福韵营口水幕楞严”盛夏活动月、鲅鱼圈广场文化月……这个夏天,惠民演出精彩不断,城市文明在多彩文化滋养下,开始从环境塑形向气质铸魂转变。

  从城区推进向全域融合转变

  以凡人微光,聚时代星河。

  营口市充分发掘河海文化、雷锋文化、诚信文化、母爱文化内涵,推动全社会择善而从、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在营口喜获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所辖6个县(市)区均获评省级文明城区(市),形成众星拱月之势。23个全国文明单位、13个全国文明村镇、3所全国文明校园、1户全国文明家庭……群星闪耀,遍布城乡。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郭旗毅然扛下父辈2000万元欠债,从零起步用7年时间还清欠款;中国好人王洪安默默坚守我国最北端灯塔22年,守护渤海湾畔港泰船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次,中国好人26人……从一树参天到万木竞秀,从“一束光”到“一片亮”,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在润物无声中茁壮生长,道德楷模、身边好人竞相涌现。

  捧到“全国文明城市”牌匾,营口并未止步于欢呼,而是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吹响常态化开展全域文明城市创建的号角。4个城区提质升级、常态长效,持续巩固创建成果。盖州、大石桥2个县级市在未来两个创建周期内,力争进入全国县级文明城市行列。

  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是再出发的最强动力。全市上下闻令而动,每个角落发生着超越昨天、超越数据、超越目力所及的喜人之变。“文明的人”“文明的城”和“清新的蓝”“怡人的绿”一样,成为这座河海之城耀眼的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白云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