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平衡供需 数字赋能服务升级
——省政协“进一步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9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7月18日,在省政协“进一步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月度协商座谈会上,部分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积极建言。大家认为,应从提升就业服务可及性与便捷度、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等方面着手,主动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促进我省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关键力量。”致公党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卜兰杰建议,加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构建起青年创新支持体系;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省青年创新创业联席会议,统筹科技、人社、教育等部门资源,进一步优化服务创新体系。

  沈忻昕委员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我省基层就业服务网络的覆盖密度与功能集成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加快推进‘舒心就业’模式,将助力提升辽宁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效能。”她建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设立“红色就业驿站”,打造集就业招聘、创业帮扶、技能提升、权益维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筑牢基层就业服务基石。

  王仁泽委员认为,校企合作是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他建议,出台多维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建立省级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生产接轨的实训基地、科研平台,探索双向挂职机制做优师资,夯实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精准对接供需。

  “大数据技术正成为重塑就业服务模式、赋能高质量就业的核心驱动力。”段宏波委员建议,破除数据壁垒、打通“信息孤岛”,依托省级政务云底座,构建覆盖全域、精准高效的数智就业服务平台,实时汇聚岗位信息等核心数据,实现全省就业信息“一网通览”、求职招聘“一键通达”、政策服务“一站获取”。

  李和万委员建议,通过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工作,参与智慧农业、乡村旅游、技术推广、电子商务等事业,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要破解新业态企业用工难。”马驰委员建议,针对新业态行业用工特点和痛点,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动行业协会制定用工规范和劳动标准;推行灵活用工政策,支持新业态企业探索非全日制用工、劳务外包、共享用工等多元模式;构建新业态用工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缓解企业用工短缺。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孟继民建议,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企业,形成新企业增加新岗位、新产业带动再就业的联动效应;围绕消费新领域、行业新赛道,培养和提升转岗人员技能,为传统产业工人提供持续教育和技术更新渠道,主动作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双重影响。

  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英明表示,要主动对接新兴产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提高学科布局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匹配度;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更新职业培训目录,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加快打造辽宁职业培训新高地,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责任编辑:张艳君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