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政银合作平台,我们第一次利用贷款进行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工程建成后,10个乡镇的22.6万名居民饮水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近日,在全省水利投融资改革推进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盘锦市大洼区水利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海介绍。
当天会议上,省内多个农村供水工程项目与相关金融机构签约,达成工程建设项目融资超8亿元,为加快推进水利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过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公益属性、投资规模大、建设运营周期长,多依赖财政资金直接投资模式,但动辄上亿元的水利建设,投资大、花钱多,政府财政一味“大包大揽”不现实。如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成为水利行业积极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我省各地区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在水利投资建设中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积极落实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非财政性资金进行水利投资。
“两手发力”取得显著成效,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非财政性资金的水利投资从“十三五”时期年均15.9亿元、占年度投资16.4%,增长到“十四五”以来年均55.6亿元、占年度投资28.0%。在此背景下,“十四五”前四年,我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796.8亿元,较整个“十三五”期间累计增加投资311.9亿元,增幅达64.3%。
我省各地还根据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功能属性、投资规模、收益能力、运营管理等特点,建立水利项目回报机制,充分利用金融信贷政策支持水利建设。比如总投资13.3亿元的鞍山市南沙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公益属性较强的水利项目与经营性资源相匹配,增强了项目收益能力,成功获得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1.4亿美元贷款。
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社会资本纷纷介入水利投资。一些地方灵活运用建设运营移交、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和运营。如总投资5.38亿元的兴城市南部沿海城乡一体化供水特许经营项目,即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方式,成功引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设运营。
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引进金融“活水”,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为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已围绕扩大水利投资出台了关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水利投融资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系列政策,从机制上为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扫清障碍。下一步,我省将重点推动各地吃透国家和省各项投融资政策,统筹运用金融信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专项债券等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加快实施水利项目建设。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