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宋健: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辽宁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2021年,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举措。近期,经省政府同意,《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对提高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鹏宇先生;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心宇先生,就推进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介绍有关情况。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锦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董春艳女士;锦州市科技局局长王艳芝女士;锦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先生;锦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秋先生,锦州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丹丹女士;他们将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省发展改革委李鹏宇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鹏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考察时的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经省政府同意,《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印发实施,旨在推动锦州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规划》立足锦州全域,奋力打造带动辽西,辐射黑龙江、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联动京津冀的区域中心城市。
一、《规划》情况介绍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考察调研时指出锦州是“咽喉之地”,殷切期望锦州“在今后的东北振兴中还可以走得更快一些”。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这是省委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锦州具备独特的区域枢纽中心优势,一直以来为周边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等方面的服务,在未来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提高区域内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乐成省长、王健常务副省长“规划先行”的指示精神,锦州市组织精干力量集中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省发展改革委收到锦州报送的《规划》后,聘请专家“把脉定向”,邀请省直部门“出谋划策”、周边城市“献言献计”,又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反复修改,编制完成。2024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予以函复,锦州市政府印发实施《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级物流枢纽、临港现代产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区域消费新高地等“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城市发展定位,奋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以超常规举措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规划》凝集各方共识,在充分发挥锦州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公共服务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定位,赋予了锦州新的使命和责任。
二、下步工作安排
区域中心城市是集聚产业、集中人口,汇集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规划》是锦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有助于支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锦州要主动肩负起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统筹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协同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与周边区域蓝图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成果共享,奋力开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向广度拓展
要围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高质量发展三条主线,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奋力推进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省区域协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显现,立足带动辽西、辐射东北和蒙东、联动京津冀,发挥辽西走廊交汇点作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区域开放新前沿、产业联动新示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携手走出协同联动的振兴之路。
(二)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要紧密结合新时代辽宁打造“六地”和锦州市推动“七个城市”的光荣使命,持续推进“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建设。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发挥锦州在辽西地区、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咽喉之地”“辽西走廊”“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海港、空港和陆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融入“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开放新前沿。建设临港现代产业中心。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围绕“临港”谋划产业、组织产业、集聚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经济总量、速度、质量进入全省前列,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数字服务产业新锐城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和科技应用基地。建设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充分挖掘英雄城市、独特文化气质、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刻内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城、旅游强市”,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区域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区域消费新高地。立足锦州商贸流通优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推动特色商圈升级,将锦州建设成为消费人群汇聚、消费文化繁荣、消费场景多元的新高地。
在增强自身能级的同时,要落实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周边区域在产业、能源、人才、文旅等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全省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向更高迈进
紧紧围绕“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聚焦中心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协同,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融合互动和协同发展。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宋健:
谢谢李鹏宇先生。下面,请锦州市市长王心宇先生介绍情况。
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心宇: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锦州考察,勉励锦州在东北振兴中要“走得更快”。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今年《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获省发展改革委函复实施。这些都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锦州能够发挥区域引领作用的殷切希望。
锦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重点突出“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打造物流枢纽城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题材的支撑作用,经济建设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一、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重大意义
(一)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
锦州在区位交通枢纽、对外开放前沿、产业发展空间、科教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显著。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在全省“一圈一带两区”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打造全省更加合理、更加均衡、更加稳定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
(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支撑
锦州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重要枢纽、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桥头堡”。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降低物流成本,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和集聚地,构建服务京津冀和东北地区、连通中蒙俄和中日韩的内外贸大循环新格局。
(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与周边区域形成蓝图共绘、产业共链、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有效路径
锦州正在全面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的城市功能布局,有利于带动周边城市攥指成拳集聚合力,推进辽西区域各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生态共保共治。
二、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情况
(一)高标准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
锦州正在推动港产城融创发展、现代物流枢纽体系构建、锦州港转型升级和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四规合一”,构建“通道+物流+网络+产业”新模式,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一是着力推动新通道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锦州港公铁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围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名单。锦州湾机场作为一座4C级国内支线机场,已开通6条航线,旅客吞吐量25万人次。“锦-沈-满-欧”中欧班列成功开行,“锦州港—海参崴”外贸航线实现首航,初步形成锦州港——二连浩特/满洲里/珠恩嘎达布其——蒙俄三路并进的公铁海联运通道。二是积极融入国家流通网络。成功入选功能型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在油品、煤炭、氢能流通走廊上主动承担“廊主”角色,在矿产品、粮食流通走廊上主动承担“联合共建”角色。高标准编制出台《锦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三是全力打造绿色能源枢纽港。高质量编制《锦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锦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绿色新能源“产运储销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新能源发电、光伏风电和储能装备等产业耦合发展的千亿新能源产业规模。
(二)着力构筑临港现代产业中心
锦州正在围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锦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强力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以锦州神工半导体、锦州辽晶电子科技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以锦州石化、锦州康泰润滑油为代表的精细化工行业,很多企业是本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品牌声誉好,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使命,粮食播种面积超过540万亩,近5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做强黑山庞河、北镇沟帮子、凌海大有、义县七里河等四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做活北镇蔬菜、黑山杂粮、小东牲畜、义县花生、太和农副产品等五个农产品专业市场。
(三)全力创建科技创新中心
锦州正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围绕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特点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需求,在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建设上多点布局、全面开花。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72家,总量位居全省第3位。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焕新升级。加快推进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锦州智谷等创新园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多点”支撑格局。三是强力打造人才高地。深入实施打造百个双创基地、建立千万元双创基金、汇聚万名双创人才的创业创新“百千万”工程,全面推广“领军人才+创新企业”模式,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
(四)积极培育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
锦州正在促进文体商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多彩、体育活跃、旅游兴旺、商业繁荣,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强市”。京剧《遇后龙袍》、音舞诗剧《石榴正红》等文艺精品迭出不穷。锦州面塑亮相莫斯科,辽西木偶戏、锦州锡雕等五个项目走进白俄罗斯。举办辽西走廊文化赋能文体旅产业发展交流活动,推动辽西走廊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承办国际冰帆巡回赛、全国帆板冠军赛等国际和国家级体育赛事。推进医巫闾山和滨海湿地品牌景区升级创建,建设“山、海、城”三条黄金旅游带。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3698.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255.8亿元,均实现“翻倍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40.2%、110.1%。
(五)加快建设区域消费新高地
锦州正在着力激发消费潜能,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引领消费趋势、促进消费升级,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影响力的区域消费新高地。“锦州烧烤”以独特的味蕾体验在全国烧烤行业独树一帜。凌河夜市集享受美食、体验民俗、品味历史、感悟文化于一体。电商业态丰富,联合京东集团启动实施“春晓计划”,“互联网+”进入发展快车道。服务业布局日趋合理,成功入选全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医疗资源丰富,可有效满足患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医疗需求。
下步,锦州将切实增强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携手周边城市建立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一是依托枢纽优势,推进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建设,申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二是围绕“临港”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等方面,突出高质量、高标准、高技术,通过链式集聚、集群发展,建设临港现代产业中心。三是加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四是依托得天独厚的文体旅资源,强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城、旅游强市”,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五是大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以消费人群汇聚、消费文化繁荣、消费场景多元为目标,加快建设区域消费新高地。
今年是全省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之年,更是锦州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锦州将紧紧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助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宋健: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请记者朋友们举手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
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中心是“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锦州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之一,请问,锦州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有哪些部署和考虑?
锦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艳芝:
锦州是一座英雄之城,同时也是一座创新之城,20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国家命名为“大庆式新兴工业地区”,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21项第一。锦州是辽宁重要的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拥有高等院校9所,在校师生12万人,155个专业与主导产业相关联;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增速、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省级创新平台总量等多项创新指标位居辽宁省前列。锦州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有基础、有条件、更有信心!
我们将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深入实施创业创新“百千万”工程,全面推广“领军人才+创新企业”模式,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携手打造辽西区域科技创新高地。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以创建标杆型研发机构集群、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部署实施高水平战略性科技项目为着力点,培育为锦州所用的源头科技创新力量,孕育一批原创性成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
二是加快产业焕新升级。以推动新技术赋能为主线,以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设备更新等契机,做强石油及精细化产业、做精新材料产业、做专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优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快产业焕新速度。
三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建立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持模式,推动高科技领军企业登峰、高成长企业提级和未来种子企业加速,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接续的科技企业群体。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发挥驻锦高校创新资源优势,形成“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反哺研发”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
五是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大人才观,深入实施“兴锦人才”计划,对创新人才(团队)实施专项支持保障政策。
六是打造辽西开放创新枢纽。东接,主动对接沈阳、大连等地区优质创新资源。南融,以与天津滨海新区战略合作为重点,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与苏州对口合作为切入点,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外拓,围绕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拓展形成联动日韩蒙俄等国的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打造成为东北亚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请问,在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的战略定位中,以工业经济为重要支撑,加快构建临港现代产业中心,当前具备的优势、未来发展目标及重点举措有哪些?
锦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
感谢这位记着对我市工业发展和临港现代产业中心建设工作的关注,我介绍下有关情况。
锦州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目前,规上企业涵盖了31个工业门类,优势产品1700种以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6大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6+1”主导产业实现稳步发展。
构建临港现代产业中心,我市以推动工业经济“量质双升”为主要目标。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打造石化及精细化工、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10户百亿级企业、10户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50户产值10亿元以上和200户产值亿元以上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锦州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立足区位优势,壮大临港产业。推动与盘锦、葫芦岛石化产业合作,共同建设辽东湾精细化工产业带。转型升级高纯金属等传统基础材料,重点培育先进半导体等新兴材料,加速布局前沿未来新材料,加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谋划建设中国北方绿色能源枢纽港,推动新能源“产运储销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锦州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第二,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优化创新生态,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制造业智能升级、超低排放等一批设备更新示范项目。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推进国家、省级园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区。发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优势,推动大型金融机构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第三,加强招商引资,扩大战略合作。携手周边城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东北海陆大通道锡赤朝锦支线的枢纽作用和集散功能,谋划产业、组织产业、集聚产业,全力推进向北开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地交流对接,促成中石油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滨化集团高端树脂及配套、美富淦高端数字化冷轧、玖皓植物用药肥一体化等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落地。
我就简单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请问,锦州市在建设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方面都采取了哪些重点举措?
锦州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丹丹:
感谢媒体朋友们对锦州文体旅工作的关注,我介绍下有关情况。2023年以来,锦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要求,聚焦建设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方目标,建设“文化名城、旅游强市”。工作推进中,我们秉承“规划引领、市场主导、资源整合、打造精品”四位一体的工作理念,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名城、旅游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闭环穿透的锦州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体系。
第一抓资源,定规划,着力促进文旅产业跨越发展。
着力加强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编制《锦州市建设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总体规划》《锦州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总体规划》《环医巫闾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布局整合核心文旅资源,打造具备较大资产规模、较强融资能力、较好债务控制、较优业务布局、较强运营能力的产投类文旅集团。
第二抓招商,谋项目,着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打造红色文旅商融合体验中心、南山悠谷、青岩市集超级示范场景、奉国寺片区古城复兴等10个首批标杆示范项目,全力组织开展招商引资。目前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2个项目已签约投资方。
第三抓服务,提质量,着力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
全面优化提升锦州城市全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旅游综合服务标准化提升。加快旅游品牌提质升级,重点推进医巫闾山AAAAA级景区创建。
第四抓优势,出亮点,着力打造特色知名文旅品牌。
打造“锦州年,最东北”元旦春节系列、“奔赴山海前程‘是’锦”春夏、金秋国庆旅游季、34届北镇梨花节、28届凌河之夏周末文化广场演出季等知名节庆特色品牌活动,年初以来共开展七大类主题近千场次活动。国庆节前夕锦州市成功举办“畅游山海欢庆华诞”2024辽宁省金秋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赞誉。
第五抓营销,促合作,着力提升旅游城市对外形象。
精准分析锦州旅游“三级”客源市场,全面开展城市营销推广,构建锦州市文体旅新媒体宣发矩阵,实现从传播流量到现场人流量再到消费转化量的三级跨越式发展。“十一”长假与辽宁相关的旅游热度激增,沈阳、大连、锦州等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锦州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辽宁日报记者:
请问,锦州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将起到什么作用,下一步如何推进相关工作?
锦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董春艳: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对锦州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工作的关注,我介绍下有关情况:
锦州市拟培育打造的国家级物流枢纽,主要依托锦州港开展海陆联运组织工作,拓展供应链服务功能。此举将有效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范围广、成本低、效率高以及对接国家骨干枢纽网络的显著优势,带动枢纽后方临港产业的建设,引领辽西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加强辽西区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与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的衔接及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为区域中心城市赋予强大的发展动能与产业组织能力,因此,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是锦州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和必要抓手。
2023年8月,锦州市入选功能型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油品、煤炭、氢能等能源产品流通走廊的组织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逐步构建起绿色新能源“产运储销用”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中国北方绿色新能源枢纽港,锦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取得实质进展。
接下来锦州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承担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使命,充分发挥锦州市“咽喉之地”的突出优势,锚定“在东北振兴中走得更快一些”的总体要求,坚持陆海并重,发挥现代物流的先行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辽西区域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发展、枢纽系统和产业系统多轮耦合互动,为辽西区域拓展产业价值创造空间、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提供具体抓手,以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指示精神。一是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衔接功能,与东北陆海新通道沿线枢纽、渤海湾港口枢纽、东北沈长哈国家物流枢纽融合联动,打造区域联动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共同构建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二是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组织功能,引领辽西地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更高效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腹地经济竞争力;三是依托国家物流枢纽集聚功能,实现优质要素资源在锦州集聚配置,打造城市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锦州新闻媒体集团记者:
请问,在系统构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体系框架下,锦州市将如何建设区域消费新高地?
锦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秋:
感谢媒体对锦州市建设区域消费新高地工作的关注,我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我们将以高质量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在系统构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体系框架下,坚持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相结合,牢牢抓住商贸经济和商业业态两个着力点,针对新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立足锦州、辐射辽西、面向全省及蒙东地区的区域消费新高地,加速锦州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走得更快”。
一是促进扩容提质,创建一流商业载体。加强商业网点和商圈规划布局统筹,在重点片区开发、城市更新中合理规划布局商超、酒店等商业设施,增强规模聚集效应。依托古塔、凌河、高新三区打造集消费目的地和标志性城市景观于一体的地标商圈。完善中央大街十里商街业态布局,支持凌河夜市、古塔夜市向沉浸式消费中心转型,打造小商品、蔬菜、杂粮、建材家居等专业市场集群。
二是靶向精准赋能,集聚优质商业资源。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推动老字号和锦州特色美食品牌集聚区建设。培育消费电子、黄金珠宝、时尚服饰等高端消费和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资源区域集散地。引进优质平台企业进驻锦州,建设中国(锦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三是激发创新动力,培育领军商业企业。加快引进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运营商。支持中高端消费品牌在锦州设立辽西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布局消费体验中心。建立“卓越商业企业培育库”,实施“品牌瞪羚计划”,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知名品牌。
四是激活发展动能,打造多元消费新场景。推进“锦州味道”消费品牌建设,以“锦州烧烤”为核心IP,发展“一县一桌特色美食”消费新场景。打造滨海冰雪和水上体育运动集聚带,形成亲水和冰雪消费新强点。打造高新区汽车4S店集聚区,培育锦州车展、辽西车博会等汽车会展品牌。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消费提质扩容。
五是聚焦放心消费,创建享誉辽西的消费环境。推动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规,加快实施“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工程”“消费维权机制优化创新工程”和“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户外大型商业活动分级管理,优化大型促销活动报批程序,开展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试点,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宋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发言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关注与支持,请大家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