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全省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这是推动辽宁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今天我们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鹏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同时,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胜龄先生、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汤凯先生、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李新忠先生、省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母久深先生也出席了今天的发布会,将一同回答大家提问。下面,首先请王鹏副主任介绍情况。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鹏: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辽宁振兴发展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今年2月9日,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这是推动辽宁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下面,根据发布会的安排,我代表省发展改革委,就《方案》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一、《方案》出台背景。“十四五”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我省区域发展取得新突破。“一圈”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7市以及沈抚示范区;“一带”即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市;“两区”即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其中,辽西先导区包括阜新、朝阳、葫芦岛3市,辽东绿色经济区包括岫岩县、凤城市、宽甸县、本溪县、桓仁县、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西丰县9县(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战略的推进实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加快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未来五年辽宁振兴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要强化省级统筹,加强总体设计,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一圈一带两区”成势见效。国清书记、乐成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召开专题会议,亲自安排部署,强力推动落实。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我委会同各市、各部门聚焦“一圈一带两区”发展功能定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加强总体设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结合发展实际,认真吸纳省政协等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精心谋划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改革创新举措,编制形成了《方案》。二、《方案》主要特点。《方案》注重体现4个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体现新发展理念。《方案》坚持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穿各区域发展全过程,充分体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求,注重发展品位,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注重体现辽宁振兴战略。《方案》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为战略布局,充分体现维护“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等战略要求,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三是注重体现各地比较优势。《方案》突出沈阳和大连“双核”牵动辐射作用,统筹考虑各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加强战略协同、分工合作,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各地区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四是注重体现抓落实要求。《方案》坚持总体设计与具体落实相结合,建立工作机制,以高质量项目、重大工程、改革创新举措为抓手,坚持工程化推进、项目化落实、清单化管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鹏:
三、《方案》主要内容。《方案》共8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发挥沈阳、大连“双核”牵动辐射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内外联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共进的发展局面,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方案》明确了各区域战略定位: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要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我国北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样板区,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引领区;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建设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区,打造国家开放合作新高地;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要建设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协作区、京津冀辽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辽东绿色经济区要建成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同时,对党代会提出的各市发展定位进行突出明确。《方案》确定了各区域三年发展目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形成一批超千亿、具有引领性的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0%,沈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辽宁沿海经济带成为引领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初步形成与京津冀地区梯级联动、协调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5%;辽东绿色经济区“辽宁绿肺”作用日益显现,森林蓄积量增长7.7%,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位更加巩固。第二部分,提升沈大“双核”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沈阳、大连率先发展,探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试验,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拓创新,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更好发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东北重要增长极。围绕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连东北亚海洋强市、加强“双核”协同联动等方面,提出沈阳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大连加快建设“四中心一基地”、协同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和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点任务。第三部分,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更好发挥城市组团集聚辐射、产业协同和同城化效应,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围绕优化发展布局、推动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创新共同体等方面,提出推进沈抚同城化发展、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等重点任务。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鹏:
第四部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做足沿海开放大文章,加快“两先区”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临港经济,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打造引领东北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围绕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提出畅通海陆大通道、建设高质量对外开放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第五部分,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京津冀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着力引进创新资源,共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围绕加强与京津冀通道、产业、平台、市场、生态等方面融合对接,提出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对接合作、推动文旅康养市场融合等重点任务。第六部分,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强化水资源保障作用,打造合作共赢、富有活力、开放富裕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优做强山区经济等重点任务。第七部分,增强区域发展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造性谋划实施一批改革举措,形成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破除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从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科技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绿色一体化发展机制、港口运营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一批改革举措和创新任务。第八部分,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省级领导小组。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抓好落实,谋划推进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高质量项目、重大工程和改革创新举措。注重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组建产业联盟、智库、央地合作、金融协作等平台。强化督导考核,完善区域统计体系,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开年即决战,起步当冲刺!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辽宁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确保完成《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齐心协力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突破、见到实效,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贡献。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下所代表的媒体。
香港商报记者:
对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市如何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赵胜龄:
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沈阳要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紧紧围绕“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一千亿元、人口规模突破一千万人”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为全省作出“四个示范”。沈阳将围绕建设“一枢纽四中心”,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好此次发布的三年行动方案,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事项。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构建都市圈一体联通的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共同高标准规划建设沈阳临空经济区,共建沈阳中欧班列国家集结中心,加快推进机场第二跑道、沈抚二号线、沈铁智慧化长输供热等一批都市圈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推动都市圈产业链深度协作。围绕“5+3+7+5”产业链,做好制造业“三篇大文章”,以全产业链深度协作为纽带,加强都市圈内产业产品对接,提升汽车、装备制造业、钢铁、化工等重点产业链都市圈配套率,合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三是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大力推进浑南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沈阳科研院所、高校资源集聚优势,推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条件等平台向都市圈共享,支持周边城市在沈阳设立“创新飞地”,引导都市圈龙头企业在沈阳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共建辐射全省乃至东北亚的科技创新高地。四是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升金融服务都市圈内实体经济能力。高标准建设金融集聚区,构建“一区一街一城”现代金融服务布局,推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盛京基金小镇等金融服务机构为都市圈企业服务,推动组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共建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开放创新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五是加快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共同打造“设计之都”。充分发挥沈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联合开发具有都市圈特色和各市风格的文化创意产品,启动建设东部旅游大道,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同时,加快推进都市圈一网通办,推动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都市圈实现跨域通办。推进都市圈信用一体化,启动沈阳都市圈社会信用立法工作。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组建都市圈学校联盟,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发展医联体和健康影像云,携手举办马拉松、国际青少年足球国际赛事。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加强大气污染和跨市域河流协同治理,重点推动辽河干流防洪提升,浑河、北沙河、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中新社记者:
辽西地区将如何发挥优势,加快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
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李新忠:
辽西地区毗邻京津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区域合作基础较好。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就是要深化与京津冀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供给地、旅游休闲目的地,成为辽宁开放合作西门户和新增长极,重点是抓好5个融合对接。一是加强通道融合对接。完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干线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开工建设凌源至绥中高速公路等项目。推动核能、抽水蓄能、风电、光伏、氢能等能源产业多元发展,支持朝阳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加强5G网络、物联网、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一批智慧惠民工程。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对接。推进与京津冀地区产业融合,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对接合作,加快阜新花生油中速灌装生产线扩建等项目建设,建设白羽肉鸡等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集群。加快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三是加强平台融合对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葫芦岛(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阜新、朝阳科技大市场,推进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京外基地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市场融合对接。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进农副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做大做优绿色食品、营养品、保健食品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加强旅游、康养合作交流,建设辽西文化旅游大环线,共同培育生态观光、温泉旅游、康养旅游等特色业态,打造京津冀居民休闲旅游康养“后花园”。五是加强生态融合对接。推动与京津冀地区开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构筑陆海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草原生态修复、生态防护林等工程,加快大凌河流域综合整治,支持彰武“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
创建东北亚海洋强市,大连市如何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汤凯:
大连市将以创建东北亚海洋强市和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为目标,以建设海陆大通道为引领,舞好龙头,加快提升自贸片区“五自由、一便利”水平,深入推动制度性开放,加快建设智慧、绿色、高效国际性枢纽港,建设亚太对流枢纽、创新策源中心、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在畅通循环、实现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上作出示范。(一)做强做大经济规模,突出大连引领作用。我市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做强自身经济实力,到2024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经济领跑全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绿色转型发展,突出高质量。其中:强化金普新区、长兴岛经济区、高新区主引擎作用,总量达到4000亿;中、西、沙、甘、旅五区成为挺进万亿的主力军,总量超过4000亿;北部区域集中精力抓好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建设,实现2000亿。发挥重点产业园区的主力军作用,着力打造金州湾、太平湾、大连湾“三湾”未来增长极。实施绿色石化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汽车产业和中高端消费品工业等千亿产业集群工程。(二)彰显高质量发展特色,发挥大连示范作用。一是发挥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大连最鲜明的特征是开放,大连市要在高水平开放上当好表率、走在前列,加快“三个中心”赋能升级,打造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二是发挥动能转换的辐射带动作用。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建设“两先区”的政治任务,加快建设具有大连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做实做细“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发挥创新策源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大连创新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建设好大连英歌石科学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四是强化改革创新示范。在改革方面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沿海经济带发展中做好表率,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巩固园区改革成果。五是强化绿色发展示范。大连要在全省率先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体系,促进产业节能环保变革,强化生态保护治理。六是强化共享发展示范。大连将在沿海经济带共享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实现城市品质示范带动、公共服务示范带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动。同时,大连市将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在开放合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动沿海六市协同联动、互促共赢。
新华社记者:
如何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母久深:
辽东绿色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质水资源,被誉为“辽宁绿肺”“辽宁水塔”,必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区域功能定位,为打造合作共赢、富有活力、开放富裕的绿色发展示范区,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创新绿色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建立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巩固好、发展好辽东生态屏障作用。二是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强化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大伙房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建设与保护,加强自然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种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做优做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培育壮大道地中药材、梅花鹿、林下参、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和一批知名产品品牌。做优做强林下经济,建设落叶松、红松等良种基地和榛子、板栗等一批特色经济林示范园。培育壮大绿色加工产业,打造康养、中医药、绿色农林产品加工、绿色饮品产业集群。加强绿色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建设桓仁山参、西丰中药材等绿色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四是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健全旅游配套体系,推动红色、森林、冰雪、温泉、沿边、民俗、赏玉等特色旅游加快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网红打卡地”;做强东北抗联、抗美援朝等红色旅游品牌,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森林康养基地;提升辽宁特色温泉—冰雪旅游品牌知名度,发展“冰雪+温泉+民俗”旅游;推进鸭绿江边境旅游带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游和民俗文化游;鼓励中医药与养老、文化、养生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健康旅游试点。
辽宁日报记者:
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鹏:
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难题,用开放的观念求突破,用创新的举措促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推进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以诚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重点整治不履约、不践诺、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二是推进科技制度创新。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健全完善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推进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支持营口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促进社保、医保、人力资源等业务跨区域协同办理,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能。五是深化自贸区和港口运营机制改革。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集成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沿海港口规划布局,推进管理运营一体化,建立完善合作共赢机制,增强港口集群辐射带动作用。六是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建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和成本分担机制,支持沿海经济带建设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北黄海经济合作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记者提问就进行到这里,请大家积极做好本场发布会新闻报道工作。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