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东北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建议 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文字实录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邦中先生,介绍东北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对策建议有关情况,同时省气象局科技预报处处长刘文明先生,沈阳区域气候中心主任赵春雨女士也出席了今天发布会将一同回答记者提问。下面,首先请王局长介绍情况。
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邦中:
2021年,东北区域气象中心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完成了第二次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并出版了《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决策者摘要》,报告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东北区域农业、湿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影响的评估结论,提出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一)观测到的气候变化。1.气温显著上升。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10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和全球近50年气温上升速率。同期,辽宁省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7℃/10年。2.降水日数减少,强度增加。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降水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以0.11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同期,辽宁省年降水日数以2.8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则以0.17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3.日照、风速均呈减少趋势。1961—2017年,东北区域年日照时数以35.2小时/10年的速率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40.0—79.9小时/10年,年平均风速以0.19米/秒/10年的速率显著下降。同期,辽宁省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36.6小时/10年,年平均风速下降速率为0.21米/秒/10年。4.积雪期缩短,最大积雪深度增加,最大冻土深度减小。1961—2017年,东北区域积雪初日以1.4天/10年的速率显著推迟,积雪终日以2.3天/10年的速率显著提前,积雪期以3.7天/10年的速率显著缩短,最大积雪深度以0.9厘米/10年的速率增加,最大冻土深度以5.5厘米/10年的速率减小。同期,辽宁省积雪初日以0.5天/10年的速率推迟,积雪终日以2.5天/10年的速率显著提前,积雪期以3.0天/10年的速率缩短,最大冻土深度以3.7厘米/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小。(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风险。东北区域气温持续上升。到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在低排放情景下,东北区域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2℃—2.0℃;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气温可能上升3.3—3.9℃;在高排放情景下,气温可能上升5.3—6.2℃。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总体增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东北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由辽宁中南部向北延伸,面积有所扩大;至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均在中等以上风险区域内,其中沈阳、辽宁东部山区暴雨洪涝风险较高。高温灾害风险总体增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东北区域中等级别以上高温风险区域由辽宁西部向北和省会城市扩展;至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辽宁西部及辽东湾城市群高温灾害风险较高。干旱风险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辽宁中西部地区干旱风险较高,干旱面积向西略有延伸;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该地区干旱风险较中期降低。低温冷害风险下降。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2035年)和中期(2046—2065年),低温冷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黑龙江北部,远期(2081—2100年)低温冷害对东北区域的影响将减小。(三)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1.农业。东北区域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玉米可种植界限北移。≥10℃积温增幅为5—120度?日/10年,种植界限向北移动158.3—285.8公里,可种植面积增加387万公顷。农业旱涝灾害频次与强度增大,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减少、范围缩小,但影响未减弱;病虫害加重,水稻发生高温热害的概率增加。2.湿地。盘锦芦苇湿地植被覆盖明显好转,固碳能力提高。1984—2013年盘锦湿地平均固碳能力1.50千克/平方米,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引发海平面上升将加重滩涂盐渍害,芦苇湿地和红海滩湿地面积有减少风险。3.城市采暖制冷能耗。冬季采暖设计参数降低,城市办公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减少,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升高,夏季制冷能耗增加,年总能耗减少。1981—2010年沈阳采暖设计参数冬季采暖室外温度升高0.3℃,哈尔滨和长春分别升高1.4℃和1.5℃。沈阳、哈尔滨、长春的空调调节设计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分别升高0.2℃、0.5℃和0.1℃。   
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邦中: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东北区域农业、湿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的评估结论,提出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一)农业。1.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好热量资源。针对未来东北区域热量增加的特点,开展作物种植区划、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布局规划,选择适合区域种植的中晚熟作物品种,发展霜期设施农业生产,充分用好用足热量资源。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轻旱涝灾害影响。改造和升级已有农田基础设施及水利工程设施,提升农业应对更严重或更频繁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选育抗逆品种,构建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障粮食安全。3.遏制黑土地退化,强化黑土地保护。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和土壤耕作制度。研究气象灾害对黑土地退化的影响机理,研发黑土地气象灾害监测、保护恢复气象适用技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二)湿地。1.维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湿地生态需水。建立长效的补水机制,针对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利用水田用水季节差异增加芦苇湿地淡水供应量。2.修复和保护退化湿地,减少气象灾害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整湿地及湿地植被恢复及修复规划,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湿地恢复技术及制定相应的湿地恢复政策。(三)城市采暖制冷能耗。1.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变化,科学调控采暖制冷。开展光热气候资源评估区划,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优化能源结构。2.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建筑节能。修订完善建筑采暖通风和空调调节设计标准;提高建筑节能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谢谢王局长。接下来,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下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人民网记者:
东北区域气候变化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请问该怎样看待这些影响的利弊关系?
沈阳区域气候中心主任赵春雨:
气候变暖在改变区域水热资源分配的同时,对农业、自然生态系统、能源等敏感领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影响有利有弊,总体表现仍为“弊大于利”。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有助于延长农作物生育期,但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气候变化不仅可通过影响农业和自然资源而间接地对第二、第三产业产生影响,而且气候变化减缓措施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合理利用其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是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热量资源和无霜期延长等有利条件,采取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优化耕作制度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趋利的同时,需要采取避害的适应措施,包括:适应国家战略的制定、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监测评估、适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公众意识的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二是有序适应。开展科学研究,实现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加强气候变化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不同部门与领域的协同协作,加强多维知识和学科领域的联合。三是主动应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行业;深入研究碳税和碳市场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做好征收碳税和实施碳市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的准备;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省新的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央广网记者:
请问今年以来我省出现了哪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防范应对方面气象部门有哪些重要举措?
省气象局科技预报处处长刘文明:
今年以来,我省强降雨、大风(龙卷)、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6月,东北冷涡异常活跃,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9成,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多。8月下旬到9月中旬,先后出现龙卷风、近十年罕见强风雹、近十年9月份最强暴风雨天气,9月19至20日出现近十年9月份最强暴风雨,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9月份历史极值。10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5倍,10月2日至4日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强风雹及大暴雨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10月历史极值,并出现历史罕见最大风力达13级的陆地瞬时大风。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气象局全力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一是不断强化部门合作。持续推动落实《辽宁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二是努力提升核心业务能力。不断优化气象观测网络,增强风云气象卫星、双偏振雷达和地面自动站等现代化装备的综合协同观测能力。进一步完善0-30天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体系,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预测能力,实现暴雨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街道)。三是充分发挥气象预警先导作用。研发了具有自动报警提示功能的预警业务系统,确保预警信息早、准、广、快发布。与省委宣传部、省通信管理局建立了预警信息电视台滚动字幕插播和重点地区手机全网快速发布机制。新拓展了公交车、出租车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气象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确保关键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辽宁日报记者:
在“十四五”期间,我省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有哪些部署和考虑?
省气象局科技预报处处长刘文明:
省气象局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以“美丽辽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为核心,完善“生态良好”气象保障平台,服务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以百年以上时间尺度气候数据集为基础,持续开展区域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分析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可能的影响,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等的风险评估,为减轻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风险、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二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气象科技支撑。建立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辽宁分中心运行协调工作机制,打造辽宁省气象部门监测评估研发团队,制定辽宁省气象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清单,开展温室气体分布特征及变化的精细监测评估,进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提供支撑。三是加大绿色发展气象服务力度。开展我省新一轮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评估,建立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测、预估业务,为发电企业评估发电效益和制定发电计划服务,更好地服务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热岛、雨岛、风环境等城市生态宜居评估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宜居宜游建设发展。发挥气象在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管控,助力美丽辽宁绿色发展。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记者提问就进行到这里,请大家积极做好本场发布会新闻报道工作。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辽宁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